2015车市风云 变革的10种表情
即将过去的2015年,注定要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留下特殊的印迹。增速放缓甚至下滑、政策的集中出台、新合资模式的诞生、新进入者的搅局、空前激烈的价格战......
有人认为中国汽车产业遇到了拐点,有人认为面临转折点,但一致的共识是,这是一个变革集中爆发的历史节点。由此,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将在变革中化解羁绊,弥补缺口,走向成熟。
时至年底,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这一年中汽车行业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哪些让你扼腕叹息?哪些让你惊讶不已?哪些又让你重组三观?
平行进口成长的烦恼
自2015年1月以来,上海、天津市政府分别出台试点平行进口车的意见和建议,这意味着平行进口车不仅获得了官方的身份认可,还将作为自贸区2015年的重要工作部署被迅速推进。
平行进口车凭借这一特殊流通渠道,能给消费者带来近20%的价格下降空间以及更快的订车、提车流程;然而,在目前的经销体系下,其无法享受厂家质保和“三包”服务。一旦产品出现问题,消费者利益如何保障成了难点。
车展君点评:
在平行进口车市场,政策松绑和质量监管就像一个人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的同时,也应加强规范管理,让消费者买的放心。
央企反腐无奈的狠手
自去年中央展开对汽车行业反腐行动之后,已有多名汽车高管被查。汽车行业高管腐败层出不穷,让人忧心。而在今年3月,原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建一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消息曝出,他的一汽生涯进入尾声;时隔8个月,东风汽车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朱福寿也因同样理由落马,则为2015年整个汽车圈打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车展君点评:
中国汽车业一路走来,弯路甚至死路都走过,到了大治大改的时候就要出狠手,否则如何兑现当初发展汽车工业的承诺呢?
央企假高潮,真降价
今年中国车市遇冷,销量增速放缓。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09.5万辆和1185.03万辆,增幅比上年同期均回落7个百分点。
5月12日,上海通用正式宣布对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三大品牌旗下11个主力产品系列共计40款车型的全国市场零售指导价进行全面调整后,随后长安福特、北京现代、一汽大众、东风标致等车企也陆续宣布了赠送购置税、免息贷款等变相官降政策。
车展君点评:
对中国车市而言,降价潮虽是补贴经销商、缓解矛盾的途径,然并非良久之策。车企如何在淡季成功自保,是下一阶段蓬勃发展的必要铺垫。
税费优惠何不更进一步?
车展君点评:
希望政府可以在节能减排的优惠政策方面考虑车辆的实际使用效果。这样既不会委屈一辆节能车,也不会放过一个“油老虎”。
新能源车以国际化的积极心态发展
今年1~11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19.5万辆,远超过2014年3.7万台的年销量,成为新能源汽车爆发的元年。除本土品牌外,工信部也将宝马和特斯拉等外资品牌加入到免购置税名单中。
进口新能源车也享受国民待遇,这给中国汽车市场带来活力,更是给自主企业以鞭策。唯有创造一个中外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才能真正高效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IT企业造车狼性闯入
阿里汽车、乐视汽车、蔚来汽车、百度汽车…一时间,做电商的、做视频的、做搜索的互联网企业都进军汽车行业,互联网造车热在2015年达到了高潮,而且这些项目已不是以往的纸上谈兵,而是真刀真枪地实施着。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质疑:目前“互联网汽车”的概念并没有得到一个完整而准确的定义。的确,互联网给汽车销售端带来较大冲击,但这些人认为,其并不具备彻底颠覆汽车制造业的条件。
车展君点评:
“概念先行”还要有技术支撑,随着IT业和汽车产品的快速融合,汽车的智能化和轻量化发展需要互联网企业和汽车企业的共同探索。
大众唯有彻底忏悔
九月末,大众尾气丑闻惊爆了整个汽车圈,大众汽车因在部分在美销售汽车中安装了专门应对美环保运输部门尾气排放检查的“失效保护器”,而涉嫌违规排放的车辆在美约有48.2万辆。大众不仅面临巨额罚款、高层洗牌、产品贬值、股票下跌的轮番打击,最严重的问题还是因此而遭遇的信任危机。
但好在大众对此事的处理没有让公众失望,积极配合调查,坦白真相,召回产品,公开道歉,并接受巨额处罚。也有车主表示,如果可以解决问题,依然选择相信大众。
车展君点评:
本来很靠谱的德国工业巨头,却在平路上狠摔了一跤。还好大众心里也是明白的,除了看得见的罚款,公众心中的那份信任是更加损失不起的东西。
专车新事不能“老”管
互联网思维下产生的专车业务早已遍地开花,如何管理这种新生事物?交通部在今年拿出了一套意见,它将直接影响专车在中国的命运。“专车新规”规定,私家车的车辆性质变更为出租客运,取得《道路运输证》,才能成为专车。
一旦新规落地,专车模式就面临崩溃的边缘,共享经济模式也将面临重大挫折。看来用老的思维模式来管新生事物,确实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
IMSS新合资渠道整合左右为难?
从去年起,国际众多豪华品牌先后实现国产,但对于合资销售模式的探索并未停止,尤其是针对最敏感的经营话语权问题。今年,奇瑞捷豹路虎联合市场销售与服务机构(IMSS)总裁突然离职,让这一豪华品牌的国产之路蒙上了阴影。
IMSS变动的原因就是经营话语权。有业内人士透露,该机构并没有独立法人资格,作为一个协调为主的机构,当中方与外方话语权分配不平均,矛盾激化时,也只能说一句“并没有什么卵用”了。
车展君点评:
合资销售公司应依据自身具体情况来规划将采用什么样的整合模式。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调整,不仅损害品牌,更损害消费者利益。
召回创新高别被气囊“绑架”
今年,涉及高田“气囊门”召回汽车总数高达4422万辆左右,日系车企收到的波及最大。其实早在08年,高田气囊存在的问题就开始暴露在公众视野,但车企们仍无法放弃它,这与其采购形式有很大关系。高田气囊和其他两家公司基本占据了全球80%的安全气囊市场份额。一旦车企放弃高田选择其他企业,很可能将因为没有匹配的替换零件而面临产能和技术的考验。
这种过于紧密的联系也让汽车生产的整个链条变得异常脆弱。在谴责高田气囊时,也不应忘了反思整车和配套企业之间的关系。
车展君点评:
车企和供应商之间既要相互依存,也要相互监督。利益上升驱使质量下降,是任何消费者都不希望看到的。

有人认为中国汽车产业遇到了拐点,有人认为面临转折点,但一致的共识是,这是一个变革集中爆发的历史节点。由此,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将在变革中化解羁绊,弥补缺口,走向成熟。
时至年底,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这一年中汽车行业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哪些让你扼腕叹息?哪些让你惊讶不已?哪些又让你重组三观?
平行进口成长的烦恼
自2015年1月以来,上海、天津市政府分别出台试点平行进口车的意见和建议,这意味着平行进口车不仅获得了官方的身份认可,还将作为自贸区2015年的重要工作部署被迅速推进。
平行进口车凭借这一特殊流通渠道,能给消费者带来近20%的价格下降空间以及更快的订车、提车流程;然而,在目前的经销体系下,其无法享受厂家质保和“三包”服务。一旦产品出现问题,消费者利益如何保障成了难点。

在平行进口车市场,政策松绑和质量监管就像一个人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的同时,也应加强规范管理,让消费者买的放心。
央企反腐无奈的狠手
自去年中央展开对汽车行业反腐行动之后,已有多名汽车高管被查。汽车行业高管腐败层出不穷,让人忧心。而在今年3月,原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建一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消息曝出,他的一汽生涯进入尾声;时隔8个月,东风汽车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朱福寿也因同样理由落马,则为2015年整个汽车圈打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中国汽车业一路走来,弯路甚至死路都走过,到了大治大改的时候就要出狠手,否则如何兑现当初发展汽车工业的承诺呢?
央企假高潮,真降价
今年中国车市遇冷,销量增速放缓。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09.5万辆和1185.03万辆,增幅比上年同期均回落7个百分点。
5月12日,上海通用正式宣布对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三大品牌旗下11个主力产品系列共计40款车型的全国市场零售指导价进行全面调整后,随后长安福特、北京现代、一汽大众、东风标致等车企也陆续宣布了赠送购置税、免息贷款等变相官降政策。

对中国车市而言,降价潮虽是补贴经销商、缓解矛盾的途径,然并非良久之策。车企如何在淡季成功自保,是下一阶段蓬勃发展的必要铺垫。
税费优惠何不更进一步?
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推出“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 这一政策无疑是近几年车市最大的利好消息。
而政府更多在意的是节能减排的效果。不过既然是为节能,仅以排量为标准是否有失公平呢?为何不能以油耗作为衡量标准呢?
而政府更多在意的是节能减排的效果。不过既然是为节能,仅以排量为标准是否有失公平呢?为何不能以油耗作为衡量标准呢?

希望政府可以在节能减排的优惠政策方面考虑车辆的实际使用效果。这样既不会委屈一辆节能车,也不会放过一个“油老虎”。
新能源车以国际化的积极心态发展
今年1~11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19.5万辆,远超过2014年3.7万台的年销量,成为新能源汽车爆发的元年。除本土品牌外,工信部也将宝马和特斯拉等外资品牌加入到免购置税名单中。
对进口新能源汽车开放市场,打破市场壁垒,丰富产品类型,的确比较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也体现出中国市场国际化的积极心态。

车展君点评: 
进口新能源车也享受国民待遇,这给中国汽车市场带来活力,更是给自主企业以鞭策。唯有创造一个中外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才能真正高效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IT企业造车狼性闯入
阿里汽车、乐视汽车、蔚来汽车、百度汽车…一时间,做电商的、做视频的、做搜索的互联网企业都进军汽车行业,互联网造车热在2015年达到了高潮,而且这些项目已不是以往的纸上谈兵,而是真刀真枪地实施着。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质疑:目前“互联网汽车”的概念并没有得到一个完整而准确的定义。的确,互联网给汽车销售端带来较大冲击,但这些人认为,其并不具备彻底颠覆汽车制造业的条件。

“概念先行”还要有技术支撑,随着IT业和汽车产品的快速融合,汽车的智能化和轻量化发展需要互联网企业和汽车企业的共同探索。
大众唯有彻底忏悔
九月末,大众尾气丑闻惊爆了整个汽车圈,大众汽车因在部分在美销售汽车中安装了专门应对美环保运输部门尾气排放检查的“失效保护器”,而涉嫌违规排放的车辆在美约有48.2万辆。大众不仅面临巨额罚款、高层洗牌、产品贬值、股票下跌的轮番打击,最严重的问题还是因此而遭遇的信任危机。
但好在大众对此事的处理没有让公众失望,积极配合调查,坦白真相,召回产品,公开道歉,并接受巨额处罚。也有车主表示,如果可以解决问题,依然选择相信大众。

本来很靠谱的德国工业巨头,却在平路上狠摔了一跤。还好大众心里也是明白的,除了看得见的罚款,公众心中的那份信任是更加损失不起的东西。
专车新事不能“老”管
互联网思维下产生的专车业务早已遍地开花,如何管理这种新生事物?交通部在今年拿出了一套意见,它将直接影响专车在中国的命运。“专车新规”规定,私家车的车辆性质变更为出租客运,取得《道路运输证》,才能成为专车。
有业内人士分析,私家车在整个专车市场中占比已超过90%,这个规定如果实施,很多人会因为运营性质车的折旧以及其他附加条件而却步,最大的影响和直接后果就是网约平台将会失去大部分介入的车辆。
车展君点评: 
一旦新规落地,专车模式就面临崩溃的边缘,共享经济模式也将面临重大挫折。看来用老的思维模式来管新生事物,确实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
IMSS新合资渠道整合左右为难?
从去年起,国际众多豪华品牌先后实现国产,但对于合资销售模式的探索并未停止,尤其是针对最敏感的经营话语权问题。今年,奇瑞捷豹路虎联合市场销售与服务机构(IMSS)总裁突然离职,让这一豪华品牌的国产之路蒙上了阴影。
IMSS变动的原因就是经营话语权。有业内人士透露,该机构并没有独立法人资格,作为一个协调为主的机构,当中方与外方话语权分配不平均,矛盾激化时,也只能说一句“并没有什么卵用”了。

合资销售公司应依据自身具体情况来规划将采用什么样的整合模式。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调整,不仅损害品牌,更损害消费者利益。
召回创新高别被气囊“绑架”
今年,涉及高田“气囊门”召回汽车总数高达4422万辆左右,日系车企收到的波及最大。其实早在08年,高田气囊存在的问题就开始暴露在公众视野,但车企们仍无法放弃它,这与其采购形式有很大关系。高田气囊和其他两家公司基本占据了全球80%的安全气囊市场份额。一旦车企放弃高田选择其他企业,很可能将因为没有匹配的替换零件而面临产能和技术的考验。
这种过于紧密的联系也让汽车生产的整个链条变得异常脆弱。在谴责高田气囊时,也不应忘了反思整车和配套企业之间的关系。

车企和供应商之间既要相互依存,也要相互监督。利益上升驱使质量下降,是任何消费者都不希望看到的。
